科技定义新时尚,上海垃圾分类需要智能柜吗?它有多少“科技”含量?
垃圾分类是新时尚
有“科技”才真“时尚”
那——“科技”在哪儿
很多人都会回答:智能垃圾柜
这个答案,正确吗?
还有几天就正式实施《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了,不少小区已经推行了数个月的撤桶、定时定点、分类收集。据小编了解,有的小区甚至选择用智能垃圾柜作为所有垃圾投放点的收集装置。
智能垃圾柜并不罕见,这几年很多居民都与它有过接触。你们认真了解过自家小区里的“智能垃圾柜”吗?
今天,小编就和大家从以下4各方面来讨论题目中的问题。
1. 为什么出现“智能垃圾柜”?
2. 它有什么突出优点?
3. “智能”体现在哪儿(科技在哪儿)?
4. 智能垃圾柜的问题与不足是什么?
最后来回答:
上海垃圾分类真的需要智能柜吗?
1
为什么“智能垃圾柜”出现
为什么这一两年,智能垃圾柜“火”了起来?只是为了解决垃圾分类难,可回收资源浪费的问题吗?
虽说《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去年末才出台,但上海的垃圾分类减量工作实际上已努力了近十年,覆盖超过500万户家庭,结果实际上的大多数市民并没有养成自觉垃圾分类的习惯。
因为麻烦,因为惰性。多年过去,世事变迁,变的是人们环保意识普遍提升,都知道“垃圾分类”;不变的是依然很少有人主动去践行“垃圾分类”。(PS:但是2019这半年,习惯马上就养成了!以往是做环保的人声嘶力竭难推进,现在是普通老百姓玩出花了,刹都刹不住……市民环保意识其实极高极高了)
所以,在物联网技术蓬勃发展的当代,借助技术试图去解放人们双手的“智能垃圾柜”“火”了起来。
物联网是什么?感觉都听过,却说不清。其实最初这个网络概念是由美国提出来的。简单的理解,就是基于互联网之上,使不可交流的物体与物体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等目的。
大概可以说,智能垃圾柜是在“社会需求”、“企业逐利”、“物联网蓬勃发展”等背景条件下综合诞生的。
别的不说,物联网技术改变生活是真的。比如我们逐步在体验的智能家居、网络带来的便捷快递服务外卖服务等。那智能垃圾柜的出现能改变市民“垃圾分类”的繁琐与麻烦吗?
2
"996"的“倒垃圾自由”
“996”失去“倒垃圾自由”?这可不是虚的!上海小区现在规定的扔垃圾时间一般是每天早上的7点半到9点半左右,每天傍晚5点半到7点半左右。只有这个时间,垃圾箱房的门才打得开。(每个小区略有差别)
说撤桶就立刻撤桶,对于每天6点多就出门穿越大半个城市上班、9点10点才回到家的上班族来说,可是太难适应了!
垃圾又不能一直堆在家里,夏天快到了,单独放在一起的湿垃圾变质发酵加速,发出难闻的气味,我们可没有勇气存到周末再扔啊。放在家里对健康也是个威胁。(PS:划重点,湿垃圾产生的臭气的主要成分是硫化氢、氨气、甲硫醇、甲胺、甲基硫等。这些气体挥发性大,易扩散,刺激性气味大,对人体也有害。)
其实上班族大多受教育程度高,环保的意识也高,对于垃圾分类相对容易接受。那么就会产生:“我愿意承担应有的环境责任、社会责任,会认真去做分类,但是管理制度却很不合适”。
另一种观点认为:也许有人会有特殊情况,但是少数服从多数。垃圾分类这件事,政府如果不采取铁血手段,继续保持菩萨心肠,那肯定改变整个社会的状况。
每个城市情况不同,大家也各有各的烦恼和理由。但是,有了智能垃圾柜,丢垃圾的责任可以追溯到个人,我相信,很快,智能柜就可以不限时间投递垃圾了。“996”上班族”倒垃圾自由“的幸福感可算是“科技”带来的了!
3
垃圾柜“智能”体现在哪儿
首先要强调,智能垃圾柜的核心是“智能的管理”,而非“智能的分类”,它并不能像投币机一样对5角、1元的硬币自动识别、鉴伪。(所以,生活垃圾的分类还要靠我们自己……)
宏观上说,信息化、智能化的管理是垃圾管理中必然的发展趋势。智能垃圾柜可以让我们的分类更快看到效果,促进全社会层面上的生活垃圾减量,能够对垃圾的收运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完善收运环节,提高效率。
目前已经实现的“十大功能”:
感应断电:节能环保
柜子外侧有红外感应装置与继电器相连,当人靠近时,红外感应装置会发出信号,使产品内部自动运行,控制产品运行时间,利用单片机设定程序,当人离开10秒后切断电源,就可以更好地落实节能。
自动开门:无需等待又干净
以前总觉得楼下垃圾桶脏得不能碰?现在有的是按键,更多的是感应,人性化很多。人们不需要用手接触柜门就可以投递垃圾,清洁卫生。我们再也不需用垃圾袋去顶开柜门,柜子更干净,也会大大改变我们过去对垃圾的不喜观念。
全封闭:减少病虫害
全封闭的垃圾柜+及时收运,我们就没有的臭味、虫蝇、渗滤液的烦恼。小区环境美化了,我们健康也更有保障。
触屏互动:宣教不耽误
智能柜配上广告机屏幕,就有了无限可能。可以用广告收入 补贴运营成本,可以随时播放公益环保宣传片。居民不知道垃圾丢到哪儿?赶紧屏幕点一点、查一查。
自由:组合、设计、移动
虽然全上海市的垃圾都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与干垃圾4类。但是不同场景下4类垃圾的比例各有不同。可以自由移动自由组合的智能垃圾柜就像宜家的拼装衣柜一样方便,给了我们最合适的选择。
实时测重:信息收集与垃圾溯源
收集实时垃圾投递数据,是居民绿色账户积分制的基本前提。居民可以通过刷门禁卡、扫码登录等方式让垃圾柜识别出身份信息,投递完垃圾后,这些用户信息、垃圾种类、容量重量数据就会打包、储存,通过GPRS(通用分组无线服务技术)传输到网络云端。
有些智能柜会自动打印出对应垃圾类别的二维码,居民将二维码直接贴在垃圾袋上,这个标识就会像快递一样被传输下去。如果不小心把贵重物品当做垃圾丢弃了,就可以依靠全社会各智能化系统的数据对接进行垃圾溯源。
积分兑换:奖励机制
居民践行垃圾分类可以用积分兑换商品或现金、服务,就是赤裸裸地鼓励大家去实行垃圾分类啦。以前是鼓励,现在有《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强制要求,再过段时间可能就没有积分福利了!早分类,早享受福利!(PS:现在的市民观念已经转变,垃圾分类从高尚的道德行为变成必要的责任义务,思想觉悟棒棒哒!)
太阳能供电:阳光最划算
为了材质耐用,智能柜的挡雨板少不了,那为什么不干脆做成太阳能板呢?有了太阳能板,白天积攒能量,晚上给自己照明,还是环保宣传的鲜明标志。
客观地说,供电模块是智能柜系统能够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如果智能柜设置在上海繁华的市中心地带,供电网络发达、稳定,那可直接接入城市供电网络。若是在区域经济不发达、离供电网络有较远距离的地方,我们就可以采用光伏电池与蓄电池结合的方式为垃圾箱提供相对稳定的电源。
垃圾满溢警示:给你最佳收运路线
垃圾量达到80%或90%时候,机器就可以识别,因为红外线从测距仪发出后,碰到反射物被反射回来被接收,根据从发出到被接收的时间及红外线的传播速度就可以计算出距离。依此原理,我们在垃圾储存箱的顶部位置发射红外线,当垃圾高度接近箱体高度时,系统会发出信号,呼叫管理人员进行收集。
警示信息被送到环卫指挥中心,他们可以通过物联网访问云平台数据来远程控制垃圾柜。一个地区垃圾柜的GPS数据与满溢情况汇集到一起,通过计算机软件的运算,就有了一条最佳收运路线。(PS:不知道负责收运的城投公司同不同意……)
大数据:分类制度改进的基石
每一个社区点位每天、每周、每月、每年的垃圾种类、数量信息都被收集起来,汇集在一起,科研工作者们就可以做出许多许多的分析了!开启垃圾分类新时代,大数据是少不了的,海量数据的作用我们已经深有体会。
很多人觉得国外垃圾分得细,我们要学习,又觉得分类多太麻烦不愿意做。到底垃圾怎么分,才是社会治理最优解?可算个难题。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的刘建国教授说:“特别有用和特别有害的分出来,没想好分出来做什么的不要盲目分类”。未来怎么分,就看真实数据怎么告诉我们了。
4
问题、不足与未来
“智能垃圾分类”技术其实尚未成熟。大家也已经感觉到,其中科技含量还不够强。
智能垃圾柜包括垃圾容器和智能装置两部分,下方的容器与普通垃圾桶没有很大区别,只是分隔成几个容器而已。上方的智能装置才是高科技部分,分为主控装置和与之连接的垃圾识别装置、电子秤、电子触摸屏、刷卡感应装置、红外测距装置、报警装置等。
目前它可以做到简单识别、称重、吞吐、报警、刷卡等。但是这种识别不够精准,可能会被人欺骗,比如我们在衣物中混入陶瓷,就可以获取更多重量的对应积分。
识别垃圾种类需要的科技含量最高,这涉及到相对复杂传感器技术。目前的传感器显然还不能识别所有的垃圾种类。那我们的垃圾分类就还要靠人们的诚信自觉或工作人员的监督与二次分拣。这样的半自动分类箱显然还不够智能!
有研究者这样设计:当居民从垃圾箱的投入口投入一件垃圾后,垃圾首先进入暂存区,然后迅速被摄像机捕获,拍下照片传给互联网通信系统,简单处理后发送给云端服务器,再采用图像识别技术精准分析照片,将分类结果通知垃圾箱。垃圾箱根据收到的结果发布指令,引导垃圾动力投放组件运转,将暂存区的垃圾投入对应的垃圾储存容器中。
理论上可以,但是更适合商业区、旅游景点等。在社区里,大家都习惯一袋垃圾一起扔,拍照识别就极度困难了。
除了上海,其实很多城市都在推广智能垃圾柜,比如南京、杭州。但是却不能大规模推广至全省,不得不说,这与智能垃圾柜的高成本息息相关。
硬件设施的一次性投入成本高,每一个智能垃圾柜即使不计算研发设计费用,也需要大约2~3万元,之后的运营成本也不低。为了吸引居民投放垃圾,社区、企业或者政府建立的绿色账户积分制度,不但奖励成本可能比垃圾回收的收益更高,还需要整理、维护、管理的人力成本。
归根结底,这是一个需要市场化的商品,不能一直依靠政府补贴来维持。所以,巨大社会需求下,我们技术研发刻不容缓。只要有利润空间,就会有技术进步,有了技术,未来就有无限可能!
那么,你认为
上海垃圾分类
真的 需要智能垃圾柜吗 ?
赶紧留言
发表你的意见
END
作者:阿玖,华东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硕士,《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知识读本》编者。文中部分图片资源来自网络。
部分参考文献:
[1]叶志祥.智能分类垃圾箱设计研究[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9,37(04):191-193.
[2]王冰梅.我国分类垃圾箱的缺陷及其智能化改造[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6(01):78-79.
[3]吴凡,孙颖,贾长青.基于物联网的垃圾智能分类回收系统的研究[J].科技与创新,2017(14):48-50.
作者更多原创:
点下“在看”
与小伙伴一起讨论